2023年6月,中國汽車市場銷售262.2萬輛,同比增長4.8%,環比增長10.1%;1-6月累計銷售1323.9萬輛,同比增長9.8%。近期中央與地方出臺一系列促消費政策,疊加車企半年度促銷活動及大量新車上市,市場需求逐步釋放,整體市場呈現持續回暖態勢。本報告圍繞2023年上半年中國車市銷量走勢進行研究分析。
整體市場概況
上半年,乘用車和商用車同比均實現較大幅度增長。其中,乘用車累計銷售1126.8萬輛,同比增長8.8%;商用車累計銷售197.1萬輛,同比增長15.8%;商用車實現兩位數增長的主要原因在于受到去年同期低基數的影響及旅游市場復蘇下客車高速增長的拉動。
上半年整體乘用車市場呈現前高后低走勢:1-4月價格戰擾亂市場,導致消費者持幣觀望,5-6月逐步緩解,前期壓抑需求釋放,整體市場加速修復。政策方面,工信部等宣布啟動新能源汽車下鄉;財政部等三部門明確NEV購置稅減免政策。供給方面,受到終端加速促銷去庫存和車企謹慎生產等因素影響,上半年整體庫存進入合理范圍。消費方面,消費者大面積觀望情緒逐步緩解,疊加多款新能源產品及改款換代車型低價上市,消費需求逐步釋放。
乘用車細分市場走勢
從三大品類市場份額看,上半年SUV市場份額進一步擴大,占比超過50%,超越轎車成為份額最大的乘用車品類;MPV份額小幅增長,轎車份額則下滑明顯。其中,SUV和MPV市場主要受到B、C級中高端新能源車型的拉動,轎車則主要受A00級微型新能源車型和A級燃油車下滑的影響。
乘用車國別市場表現
上半年自主品牌份額達到49.5%,相比去年全年提升2.2個百分點;依托NEV產品先發優勢,自主品牌市場份額呈持續擴大態勢。合資品牌中除日系和法系同比大幅下滑外,其他系別均實現不同程度增長;多數合資品牌同比銷量增長原因包括去年同期銷量基數低、終端擴大優惠主動加速ICE去庫存等。
乘用車企業TOP10
上半年,TOP10中自主品牌與合資/外資品牌各占5席,其中自主品牌占據TOP5中的4席。自主品牌中除長城外,均實現大幅增長;而合資/外資品牌中僅特斯拉實現同比正增長。從廠商排名來看,比亞迪穩居第一梯隊,上半年陸續推出10款冠軍版車型疊加騰勢品牌強勢崛起,在主流市場和中高端市場均取得巨大銷量突破。一汽大眾主要受燃油車影響,上半年銷量同比小幅下滑。奇瑞在國內國外銷量雙增長的帶動下,2023年以來穩居第二梯隊。特斯拉Model Y/Model 3車型持續暢銷,上半年總銷量躋身第三梯隊位列第7位。上汽大眾/上汽通用、廣汽豐田等傳統合資車企受自主NEV產品沖擊,市場份額被進一步擠壓。長城NEV銷量不及預期,是TOP10中唯一銷量同比下滑的自主車企。
新能源汽車總體概況
6月,新能源汽車共銷售80.6萬輛,同比增長35.2%,環比增長12.4%;上半年累計銷售374.5萬輛,同比增長44.1%。從滲透率來看,上半年全市場NEV滲透率達28.3%,乘用車市場滲透率達到31.4%。
上半年,新能源乘用車銷售354.3萬輛,同比增長42.6%;總體呈現穩步增長態勢,但增速顯著放緩。從政策方面看,財政部等三部門發布延續和優化新能源汽車車輛購置稅減免政策;地方政府中,北京打造“統建統服”充電服務試點;重慶市發布2023年度充換電基礎設施財政補貼政策。從區域結構看,特大城市收到限購、新能源上牌收緊等原因影響,銷量占比下降至20.5%;縣鄉等下沉市場由于新能源下鄉等利好政策頻出,新能源消費潛力快速釋放,銷量占比超過30%。
新能源乘用車Top 15車型
上半年,新能源乘用車銷量TOP15車型中,比亞迪(包括騰勢品牌)占據7個席位,且TOP5中除Model Y之外,均為比亞迪車型。自主新勢力中僅理想L8上榜,合資與豪華品牌車型無一上榜。具體來看,宋PLUS冠軍版和秦PLUS冠軍版拉動宋/秦家族銷量進一步增長,半年度銷量在20萬輛以上。Model Y年初降價后收獲大量訂單,上半年銷量突破20萬,排名上升至第二位。海豚上半年月均銷量突破2.5萬臺,銷量超越宏光MINI,成為A0級及以下市場銷量第一。元plus/埃安S憑借性價比優勢,半年度銷量排名A級純電SUV和A級純電轎車第一。宏光MINI受到競品增加(長安Lumin、五菱繽果等)影響,銷量同比下降近6萬臺。比亞迪漢/唐受到細分市場競爭加劇影響,同比增幅弱于其他比亞迪車型。23款AION Y對整車尺寸和智能配置方面進一步升級,同時拉低入門價格,銷量同比大增。
上半年車市特征一:“價格戰”成上半年車市關鍵詞
“價格戰”成為影響2023年上半年車市的關鍵詞。1月初,特斯拉率先降價,引發自主新能源車企跟進,打響新能源汽車價格戰。3月初,湖北政府聯合東風進行超常規降價,價格戰蔓延至燃油車領域,之后價格戰全國爆發。開年消費疲軟導致車企信心下降是引發價格戰爆發的核心原因。其中,NEV車企降價主要受特斯拉影響,自主NEV車企為搶占更多市場份額,選擇開啟和跟進價格戰。ICE車企大規模跟進降價的原因主要為市場份額被NEV快速擠壓。而庫存壓力突出和產能利用率低則是造成政企聯合降價的主因。
價格戰打亂了上半年整體的消費節奏,引發消費者觀望情緒,導致消費回暖滯后;同時延緩了NEV在經濟型市場對ICE的替代進程。但從長期來看,價格戰將加速行業洗牌速度,傳統弱勢車企將率先被淘汰出局,整體NEV車企受到較大沖擊,馬太效應進一步凸顯。
上半年車市特征二:自主品牌乘用車市場份額占比近半
上半年自主品牌乘用車銷量達到470萬,份額達到49.5%。頭部車企與本土新勢力在NEV領域全市場、多技術路線布局,加速對各價格段燃油車取代,是自主品牌市場份額持續增長的主要原因。從各價格段來看,在30萬以上市場,理想、蔚來、騰勢等品牌加速搶占BBA市場;吉利銀河、極氪,長安深藍、長城梟龍等主攻15-25萬中高端市場;在15萬以下中低端市場,比亞迪海豚、埃安S/Y等滲透率持續提升。從技術路線布局來看,BYD、廣汽、長城等采用PHEV+EV雙輪驅動,零跑、哪吒、深藍等采用EV+REV路線,長安、吉利、奇瑞等則PHEV+REV+EV三條技術路線全面發力,加速新能源汽車在主流市場滲透。
上半年車市特征三:插混成為新能源汽車市場增長最大動能
上半年插混市場呈現爆發式增長。6月單月銷量首創歷史新高,達到22萬輛;上半年總銷量突破100萬輛,同比增長95.9%,增幅遠超純電車型(35.3%),占總體NEV市場比例達到28.9%,同比去年增加3.9個百分點。
上半年插混市場實現高增長的主要原因包括三個方面:一是頭部自主和新勢力基于全新插混技術的產品加速落地,產品矩陣進一步豐富;二是聚焦“油電同價”,新品價格普遍低于市場預期,產品競爭力顯著增強。三是插混產品的純電續航和智能化水平持續優化,對消費者吸引力進一步提升。
上半年車市特征四:出口市場表現強勁
上半年汽車市場累計出口214萬輛,同比增長75.7%。其中新能源出口53.4萬輛,同比增長1.6倍,占總體出口份額的25%。自主品牌在產品、技術與產業鏈(尤其是新能源領域)等方面已形成全方位領先優勢,國際化能力加速形成,是推動中國汽車出口市場持續快速增長的核心因素。
從上半年汽車出口市場特征來看,主要包括三大方面:一是頭部車企加速海外建廠,主要目的在于降低采購、物流成本,防范海外貿易壁壘風險,以及提升品牌在當地的影響力;二是出口結構持續改善。與2022年前出口市場以東南亞等不發達國家為主形成對比,上半年出口主要市場為俄羅斯、墨西哥、比利時、澳大利亞等,歐美市場走勢強勢;三是NEV出口呈現高端化趨勢。具體表現為“蔚小理”、極氪、嵐圖等高端新能源品牌加快面向歐洲市場推進旗下高端車型出口,歐洲市場出口均價大幅提升;同時,車企同步在出口地布局直營店、充換電站等,并嘗試全新銷售新模式等,不斷提升服務水平,擴大品牌影響力。